上海小升初 上海小學入學 上海幼兒園入園 杭州小升初/中考 杭州小學入學 北京小升初 北京小學入學 北京幼兒園入園 成都小升初專題
成都幼兒園入園 廣州小升初 廣州小學入學上海小學排名 北京小學排名廣州小學排名 重慶小升初 深圳小升初 2017杭州小升初
史學初探
一、歷史是什么?
1.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2.歷史是過去發生事情的痕跡(史料)。
3.歷史是研究過去事情的學術或科學(史學)。
二、歷史學是什么?
1.研究范式:
(1)唯物史觀 (2)革命史觀 (3)文明史觀
(4)社會史觀 (5)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6)現代化史觀
5月份即將迎來等級考,這是新王牌張老師給學生整理的史學知識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哦
模擬訓練一
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人物。
對孫中山的評價結論選擇對應的史學觀點。
甲說:“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說:“他是中國現代化的推動者。”
丙說:“他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
丁說:“他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1、傳統史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側重于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但現行的歷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內容納入了研究的范疇。這一視角的轉換體現了
A.文明史觀 B.社會史觀 C.全球史觀 D.近代化史觀
2、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總結說:“要確切認識西方的歷史或非西方的歷史,沒有一個包括這兩者的全球性觀點是不行的;只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個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歷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這里強調
A.從西方的角度認識非西方的歷史
B.用比較的方法認識西方和非西方的歷史
C.從非西方的角度認識西方的歷史
D.用整體的觀點認識西方和非西方的歷史
2.基本原則:
史由證來,證史一致 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模擬訓練二
1928年傅斯年曾言:“我們存而不補,這是我們對于材料的態度;我們證而不疏,這是我們處置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內使他發現無遺,材料之外我們一點也不越過去之說。”傅的觀點是
A. 不應該補全史料 B. 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
C. 不應該解釋史料 D. 應該堅持過去之說
3.基本要素:
史料、史料解釋、歷史敘述、歷史評價
高考典題
歷史學的基本要素有:史料、史料解釋、歷史敘述和歷史評價。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
孟子,名軻,鄒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他認為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四端,即對他人苦難的同情,對不義之事的羞惡,辭讓的心情及辨別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特別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即主張民貴君輕;又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認為社會上一切不忍不義不正行為的根源在于君主。這種帶有民主色彩的見解,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思想遺產。
(1)文中哪些屬于史料?
(2)文中哪些屬于史料解釋?
(3)文中哪些屬于歷史評價?
模擬訓練三
①所謂“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則,而“人道”則關于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道理。……②《周易》有這樣的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這里的“天文”指關于季節、時令變化的學問,目的使人們能適時地農耕活動;“人文”則是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表述,主要指社會制度和人們自身的素養。④中國古代哲學關于“天道”和“人道”相互關系的探討和論述,就是對于“天文”和“人文”認識的深化和發展。
——張豈之著《歷史十五講》
問題:
(1)文中屬于史料的是哪句?
(2)文中屬于歷史敘述的是哪句?
(3)文中屬于史料解釋的是哪句?
(4)文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哪句?
三、史料辨析
(一)史料的分類
原始史料、轉手史料
直接史料、間接史料
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
有意史料和無意史料
1. 按學術價值分類: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第二手史料(轉手史料)
模擬訓練四
下列一組關于同文館的史料,請判斷哪些是原始史料,哪些是轉手史料?
材料一 “查與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性情。今語言不通,文字難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協!……聞廣東、上海商人,有專習英、法、美三國文字語言之人,請飭各省督撫挑選誠實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攜帶各國書籍來京,并于八旗中挑選天資聰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資學習。……俄羅斯館語言文字,仍請飭令該館,妥議章程,認真督課。”
——奕訢:“通籌善后章程折”
材料二“同文館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館學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館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學生,因為風氣未開,無人肯入,大家以為學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國。” —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
材料三 1876年同文館分別擬訂“八年課程表”和“五年課程表”。前者學習內容包括洋文和“諸學”,即“首年:認字寫字、淺解辭句、講解淺書;二年:講解淺書、練習文法、翻譯條子;三年:講各國地圖、讀各國史略、翻譯選編;四年:數理啟蒙、代數學、翻譯公文;五年:講求格物、幾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練習譯書;六年:講求機器、微分積分、航海測算、練習譯書;七年:講求化學、天文測算、萬國公法、練習譯書;八年:天文測算、地理金石、富國策、練習譯書”。 ——陳向陽:《京師同文館組織分析》
2.按照史料與事件關系程度:
直接史料 、間接史料
模擬訓練四
日本《東史郎日記》記載:“在(南京)馬群鎮警戒的時候,我們聽說俘虜們被分配給各個中隊,每一中隊兩三百人,已自行處死”。該段史料可作為證明“南京大屠殺”確有其事的
A.直接證據 B.間接證據
C.口述史料 D.實物材料
3.按照史料的內容分類:
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
實物史料
含義:以有形的物質遺存形式出現的史料。
例如:考古中的遺址遺物、碑刻、陵墓、近代的舊照片等。
價值:實物本身是最好的歷史證據,可以彌補文獻的空白,由于不受階級和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較真實可信。(在實物等三種史料中價值最高)實物史料,也存在局限性,可能“作偽”,并非能夠反映歷史的全貌和原貌。研究歷史,需要歷史實物與文獻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進行綜合印證,相互補充。
文獻史料
含義:文字記載的史料。
例如:包含各種私人、官方的檔案記錄,回憶錄,書信,日記,調查報告,賬簿,傳單,地方志、家譜、史書等。
價值:除了故意歪曲、篡改外,文獻史料對我們了解歷史有重要價值。但是只要是人記錄的,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記錄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立場等的影響,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可能會出現錯誤。因此需要歷史學家通過綜合分析各種史料,進行比較分析、去偽存真,發現、探索歷史真相。
口述史料
含義:通過人類口頭相傳或當事人口述留下的史料。
例如:神話傳說、史詩、民謠、近代以來的調查采訪、回憶錄、對話錄等
價值:由當事人述說親身經歷的歷史事件,更具有歷史感,反映一定歷史細節,彌補史料的不足;但受到當事人的記憶、知識程度、個人情感、價值判斷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谑鍪返闹匾耘c危險性并存。
高考典題
人們通常根據文獻資料研究歷史,而今以口述回憶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興起。下列最適合用口述史方法進行研究的是( )
A、紅軍戰士長征日記 B、解放初期的糧價波動情況
C、鴉片貿易的統計資料 D、文革時期的民眾生活狀況
4.按照史料的留存:
有意史料、無意史料
模擬訓練五
日志是一個人對每天發生的事件和其個人感受的記錄。大部分的日志都是作為個人記錄保存的,但是哥倫布卻把他的美洲航海日志記入編年史,以便西班牙國王和王后查閱。
這篇日志開始于哥倫布在圣薩爾瓦多島登陸后的第九天。內容節選如下:
1492年,10月21日,星期日。10點鐘,我們到達了這個島的一個海角,匆匆吃了一頓飯之后,我上了岸,發現除了一棟空無一人的房子之外,這里沒有人煙的跡象。……我相信這個島就是西潘哥島。……還有一個島嶼他們稱為波西亞島,據說這個島也很大。對于在我們航線上的其他島嶼,我也會在經過的時候進行探查,并且根據是否發現了大量的黃金或香料來決定我的行動。無論發生什么事情,我決心向大陸航行,訪問那個城市,把陛下的信呈給大汗,并且帶著他的答復回來。
問題:
(1)哥倫布寫作航海日志的目的是什么?
(2)這篇日志是有意史料還是無意史料?
5.其它:
文學藝術、新聞、音像材料
(二)史料應用
1.史料的真實性(可信度)
(1)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于二手史料
(2)一般而言:實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獻史料和口述史料
模擬訓練六
在四段材料中,哪段材料的史學研究價值最低?為什么?哪段材料的史學研究價值最高?為什么?
材料一: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前212年)……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宮未成。”又《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材料二:班固在《漢書•五行志下》:秦“復起阿房,未成而亡”。
材料三:杜牧《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材料四: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結果沒有發現秦代建筑遺物堆積層和秦代宮殿建筑遺跡,更沒有發現被大火焚燒的建筑遺存。據此,阿房宮考古隊提出:阿房宮沒有建成,它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阿房宮并不存在。
2.史料的辨偽
所有的史料不管是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在使用前都要先考證其真實性,盡量剔除其中的虛假成分,還原史料的真實性。
模擬訓練七
一部小說描述了這樣一個片斷:“1862年,電視臺記者乘坐火車前往英國采訪達爾文,達爾文詳細介紹了他撰寫《物種起源》的經過,回答了記者的提問,采訪結束后,記者把采訪過程拍攝下來,并制成了電影”。此片斷說明
A.達爾文是通過實地考察方式進行科學研究的第一人
B.該小說的描述屬歷史的真實再現
C.小說反映的是第一手材料
D.小說作者不了解歷史
角度:
1,所記史事、人物活動、與史實是否相符。
2,所記的專用名詞,如人名、地名、文物、制度等,是否與史實相符。
3,所記的時代特征、思想狀況等是否與史實相符。如其不符,不可輕信。
4,作者的階級、立場、情感態度等會影響所記史實的真實性。
3.史料的針對性
史料的針對性是指證明某一歷史結論的史料必須是針對所討論的主題。
模擬訓練八
下圖所示是民國九年的一則報紙廣告。作為直接證據,它可以用于研究
A.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B.工人階級的誕生
C.實業救國的思潮 D.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4.史料的充分性(孤證不立)
有時史料雖然可靠、確鑿,但用來證明某一歷史結論卻不一定充分。
模擬訓練九
材料一 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他接受印第安人贈送的禮物中就有煙草,從此,煙草與吸煙風俗逐步走向世界。——袁庭棟《中國吸煙史話》
材料二 洪武初(洪武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年號,明朝開國時間是1368年。)定制,凡吸煙者殺無赦,可知當時實以此為鴆毒也。
——(清)楊家麟《勝國文征》
材料三 呂宋國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燒一頭,以一頭向口煙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氣。有人攜漳州種之,今反多于呂宋,載入其國售之。 ——(明萬歷年間)姚旅《露書》
材料四 (煙草)自古未有聞也。近自我明萬歷(1573-1620年)時始于閩、廣之間,自后吳楚間皆種植之矣。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
問題:
(1)根據材料二,煙草最遲在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2)根據材料三四,煙草最遲在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3)上述兩種觀點,哪個更可信?理由?它體現了史學研究中的哪一基本原則?
5.史料的客觀性事實和主觀性認識
模擬訓練十
清朝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寫到:“蓋(孝文)帝優于文學,惡本俗之陋,欲以華風變之,故不憚為此舉也。然國勢之衰,實始于此。”此話屬于對孝文帝改革的:
A客觀表述 B 客觀記載 C客觀評論 D主觀評論
(三)獲取史料的途徑:
1.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檔案、文獻、日記、回憶錄等)
2.考古發現
3.實地考察
4.調查訪問(當事人、專家等)
四、歷史研究的步驟
問題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 —— 歷史解釋——得出結論
模擬訓練十一
被錯認的英雄形象——“致遠”艦
1885年中法戰爭后清政府在英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在德國訂造“經遠”、“來遠”,1887年8月這四艘軍艦參加了在樸次茅斯港英國海軍慶祝維多利亞女王執政五十周年的大規模海上閱兵式(當時媒體有許多報道)后回國。這張“致遠”艦作戰插圖最早是登載在1894年12月1日出版的英國畫報The Graphic上的。
問題:(1)“致遠”號當時參加了什么戰爭,結果如何?(2分)
(2)這張照片被錯認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設計一份這張照片的考證方案。(5分)
(3)史學研究中,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老照片這種直觀的圖像史料?(2分)
五、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多學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學科綜合研究法(計量史學、社會史觀、生態史觀)2、孤證不立:只有一個例子不能證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證據法:即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4、“讀史征信”:閱讀相關史料,發現歷史的真實
歷史是復雜的
孫中山曾經在《馬關條約》簽訂前后到袁世凱時期,多次向日本政府請求支持。如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當康有為呼吁“拒絕和約,遷都再戰”之時,孫中山利用清政府自顧不暇,卻策動廣州起義,并數度請求日本政府就是(當時就是敵國)為自己提供武器援助。又如,辛亥革命一成功,孫中山就大批聘請日本人做政治、經濟、法律和軍事顧問。甚至在1915年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借口對德國宣戰,占領中國青島時,孫中山立刻派黨務部長居正前往青島,成立“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并全力疏通日本官方,很快得到日本支持,獲得了大量武器彈藥,還得到日本浪人、學生,甚至軍人的支持,這支以日本占領區為后方的革命軍向山東進軍,曾經打下昌樂、安邱、高密等六個縣……
——選自楊奎松《開卷有疑——中國現代史讀書札記》